close

最近天氣越來越冷,每天睡覺總覺得蓋的不夠暖,我已經是蓋毛毯加棉被了呀~怎麼還會冷成這個樣哩??在台北時倒是沒有這麼冷的感覺,所以應該是.....龍潭真的太潮溼啦~~開始作除濕機的作業,再去買台除濕機吧

 

載來源:卓爾不群字字由衷...http://www.putao.com.tw/blogReply/1654

只引用五大迷思部份,引用內文如下:紅字的部份就是我原本有的疑惑,總算在這篇文章中找到解答。

迷思一:冷氣也可以除濕?
大家這麼說:
 「夏天溫度高,開冷氣可以降溫,同時降低室內濕度;那麼沒有買除濕機的話,也可以開冷氣機除濕嗎?」

真的這樣嗎?
 冷氣的運作和除濕機運用相似原理,使用冷煤降低空氣溫度,並同時讓空氣中水汽凝結,從排水管排出,簡單的除濕的確偶爾可由冷氣機代替,然所謂「術業有專精」,冷氣畢竟是冷氣,主要設計加重在使空氣「變冷」的部分,吸附水分使其凝結、除濕只是附加功能,還是無法完全取代除濕機的專門設計。

 箇中道理是,冷氣無法控制除濕的「尺度」,不像除濕機可以選擇功能或強度。另外一方面,只要開冷氣就會讓溫度下降,若要使用冷氣代替除濕機,在又濕又冷的天氣狀況下,原本已經夠低的溫度,加上空氣因為冷氣的運作造成的對流,雖然空氣變得比較乾爽,溫度可是會過冷的。除濕還是使用專門的除濕機最恰當。



迷思二:容量=>坪數?

大家這麼說:
 「考慮除濕機容量越大越好!6公升的機種適用約4~5坪大的空間,10公升以上的大容量除濕機則可以針對更大的空間使用。」

真的這樣嗎?
 選購除濕機的時候,消費者大多會從除濕機容量開始考量,這個方向是對的!但實際上,容量與坪數並沒有完全正相關,除濕機的容量表示一天中最大的除濕量,如15公升則代表能夠除掉空氣中15公升的水分,由此可推知,在較潮濕的環境如海邊,空氣中含水量原本就比一般空間高許多,即使空間不大,還是需要大容量的機種。一般直接由容量推適用坪數,只考量到大空間較小空間可能含有更多濕氣,並沒有把環境的因素一併列入。

 另外,在大空間裡可以買多個小容量來代替一個大容量的除濕機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一方面,小容量除濕機無法智慧濕控,多個一起運作時,反而難以掌握濕度,另一方面,多個小除濕機同時使用,可能還更費電,所以不建議這種做法。

 




迷思三:單價的機種,功能還是只有一般?

大家這麼說:
 「那些強調智慧型或多功能的除濕機,除濕的效果並沒有比較好,可是價格貴了兩倍以上,傻瓜才會呆呆地買高價位機型!」

真的這樣嗎?
 同樣是除濕機,市面上機種價差可達4~5倍之多,從3、4千到2萬元左右都有,其中進口品牌多偏向高價位,從1萬元向上加碼。除濕原理並不怎麼複雜,為什麼價錢會相差這麼多?想要評判某除濕機是不是貴得有價值,可從容量開始比較。

 22公升的除濕機容量是6公升機種的三倍多,價格當然比它貴上不少,若附加其他更精細的微電腦系統、特殊吹送方式等特定功能設計,價格就更高了,但並不表示這些功能都是無用的。像是加進了空氣濾清功能的除濕機,不但更穩定地將室內空氣保持在最舒適的濕度,還能夠同時濾清空氣,整體改善室內環境,保持空間中的最佳空氣狀態,一機多用途。

 




迷思四:除濕時最好放杯水在室內?

大家這麼說:
 「為了避免沒有微電腦濕度控制的除濕機過度除濕,開啟除濕機時最好在室內放置一個裝了水的容器?」

真的這樣嗎?
 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!如前所述,冷氣主要功能為降溫,並不特別在空氣過濕的時候開啟,所以應該放杯水,當冷氣吸附空氣裡的水分時,空間還能保持一定濕度。但打開除濕機目的就是「除濕」,若還在空間裡放杯水,不只畫蛇添足、增加除濕機負擔,還可能造成除濕機過度感應室內濕度,全面加大馬力除濕,卯起來幹活,反而造成室內過度乾燥。

 




迷思五:家庭常備A型、B型雙機種?

大家這麼說:
「冬天最好用A型的,夏天用B型的。」

真的這樣嗎?
 除濕機的確分為A、B兩型,A型在溫度攝氏15~35 度、濕度40度以上時適用;B型在溫度攝氏5~38度時適用。A型除濕機若在15度以下運轉時,內部的容易結霜,結霜後壓縮機會停止以致無法繼續運作;B 型則多了除霜設計,在攝氏5~15度時能夠自動除霜,較低溫時也可持續除濕,才有A型適合夏天(氣溫較高)、B型適用冬天的說法。但一般說來,A型適合寒帶地區,並不適合台灣地區,但現在新型除濕機大多為B型機種,A型已不多見。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lo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